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焦点

发布: 4:49pm 05/11/2021

大虾姑

旅游复业

活海鲜需求增

收购价

大虾姑

旅游复业

活海鲜需求增

收购价

旅游复业活海鲜需求增 大虾姑收购价猛涨

报道、摄影/李发联
大虾姑难捉,货源少。

(吉辇5日讯)冠病疫情缓和,跨州限制解除,加上国内外旅游活动增加,活海鲜的“”需求量大增,渔村连跳三级,每公斤已超150令吉,比平时的100令吉收购价猛涨一半,由于货源少,抢购价可能再攀高。

大虾姑的市场一向出口为主,本地海鲜楼及家庭在疫情爆发期间,旅游活动停止、市场销量缓慢,渔村收购价也保持平稳,政府于最近解除了跨州限制,国内旅游活动活动起来,许多旅游景点及海鲜楼,游客大增,也带动活动活海鲜的销量。

ADVERTISEMENT

小虾姑也是食客喜爱的美食海鲜。

国外的旅游活动也开始复苏,一些国家也打开国门,迎接国外旅客到来,这也带动海产美食的需求量,尤其活动海鲜之一的“大虾姑”更是成为餐桌上的抢手货,本地大收购商多出口至香港为主。

大虾姑以“活”保持鲜度

虾姑肉质鲜甜,营养丰富,备受食客喜爱,大小虾姑都有不同煮法与食法,其中大虾姑以“活”保持其鲜度。

大虾姑肉质鲜甜,深受食客欢迎。

“大虾姑”品种非常多,多达几十种,分布在东盟、中国、台湾及日本等沿海地带。大虾姑一般尺寸是在10至12吋。

角头渔民捕捉大虾姑,都要出海至十多海哩以上海域捕捉,而且每月只有数天适合的潮水可捉,死潮期潮水没波动就捉不到,要等到大潮期,潮流大波动,捉到大虾姑的几率会较高。

杜汉雄:研究“怪棱网”捉大虾蛄

角头当地渔民杜汉雄(50岁)向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说,活的“大虾姑”才值钱,所以他们专门研究适合捕捉它的棱网,称为“怪棱网”,除捉大虾蛄,也捕龙舌鱼等。

由于要活的大虾姑才有价,船上都有打氧机,确保大虾姑不死亡,回港后就卖给当地收购商。

杜汉雄:角头渔民是以“怪棱网”捕捉大虾姑及龙舌鱼。

他说,大虾姑盛产的季节多在农历六至九月,如今已来到季末,大虾姑渐少,不过这几天却有一些收获,而且价钱也涨了。

杜汉雄说,角头目前用“怪棱网”捕捉大虾姑的船只不多,只有十来艘,由于海产逐年减少,他们都要特注意潮流走向和特定区域,这些都是靠着经验作业。

一些捕捉甘望鱼的船只,在甘望鱼淡季时,也会转向捕捉其他海产,包括龙舌鱼及大虾姑。

陈俊安:收购价依市场浮动

角头联兴鱼行少东陈俊安接受访时说,他也有向渔民收购大虾姑,大批发商过后会来这里收购,他也有一部分寄往本地市场。

陈俊安:大虾姑的需求量增加,货源少的情况下,价格就会出现波动。

“收购价要看市场,若市场缺货,需求量增加,价格方向就会出现波动,而且活海鲜的货源一向都较少,渔船也不是每天都有渔获。”

陈俊安说,近几年,海产的捕获量有所减少,加上海上天气阴晴不定,不时起风浪,造成海产货源少,各类渔获价钱都有提高了。

角头渔村的海产有多元性,主要这里有双拖筐脚网船、棱网船等,捕获的海产种类较多,尤其甘望鱼船也增加。

旅游活动增加,带动活海鲜“大虾姑”的需求量,渔村收购价也跟着大涨。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4:17pm 09/10/2023
“每亩田赚200如何养家?” 稻农促上调稻谷收购价
(大北马)每亩田只赚200令吉,我们也需要养家!
哥打瓜拉姆拉约50名稻农抗议稻谷收购价跌。

(双溪大年9日讯)“一年收割2次,扣除开销后,平均每亩田只赚200令吉,我们也需要养家糊口的……”

约50名稻农今日聚集哥打瓜拉姆拉稻田二区展开和平示威,促请政府插手,将收购稻谷价格从现在的每吨1200令吉,上调回1700令吉;他们指也面对收到掺有杂质的种子、肥料价格高涨以及排水系统等问题。

(大北马)每亩田只赚200令吉,我们也需要养家!
祖基菲里促政府重新制定合理的稻谷收购价。
稻农代表 :大多数稻农租地耕种

稻农代表祖基菲里说,绝大多数稻农都是租地耕种,在通胀压力骤增,各大商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环境下,稻谷收购价格下降,无疑是让稻农的生活雪上加霜,政府必须重新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

(大北马)每亩田只赚200令吉,我们也需要养家!
莫哈末法兹鲁说,稻谷收购价格骤降,他们的收入从平均每亩田700令吉降至200令吉。

稻农莫哈末法兹鲁也提及,稻谷收购价格骤降以后,他们的收入从平均每亩田700令吉降至200令吉,这已包括政府提供的500令吉补贴。

他说,有时候获分配的稻种品质欠佳致无法发芽,他们被迫自掏腰包购买稻种(每包35令吉)重新耕种,耗时又耗钱。此外,割稻机也是向商家租借,若有损坏还得赔钱,田中小路也要他们自己花钱修补和后期保养。

(大北马)每亩田只赚200令吉,我们也需要养家!
莫哈末亚金特说,水利灌溉局配水不当,导致即将收成的稻米被水浸坏,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收成损失。
亚金特:配水时间不协调 浸坏稻米

稻农莫哈末亚金特说,水利灌溉局(JPS)配水时间不协调,也没有依据稻田面积平均分配,导致即将收成的稻米被水浸坏,给稻农造成巨大的收成损失。

“归根究底,是水利灌溉局没有规划好稻田水供时间表所致;我已向当局反映问题,但官员只是口头答应配合,问题还是周而复始地发生。甚至有稻农准备耕种前,要求官员放水,却被指是故意找茬,令他们投诉无门。

“此外,在稻米收成后,水利灌溉局派员来清理水道,但因为拨款有限,工程只进行到一半,剩下的部分却要我们自掏腰包完成。”

 
(大北马)每亩田只赚200令吉,我们也需要养家!
峇杜鲁希望政府放权,让各县农业局与水利灌溉局官掌管自己的区域,以便能更有效地解决稻农问题。
峇杜鲁:盼下放管辖权

哥打瓜拉姆拉南部农民组织代表峇杜鲁说,当地有1866名稻农,约3666英亩稻田,一年收割2次,每英亩平均有4公吨稻谷收成,主要是依赖水道供水耕种。

他曾多次向吉州农业局与水利灌溉局官员反映稻农问题,相信是当局管辖的范围太大,即包括瓜拉姆拉、华玲与钖县,导致上述问题迟迟未能得到重视。

他希望政府下放权力,让各县农业局与水利灌溉局官掌管自己的区域,以便能更有效地替稻农解决问题。

他说,州内稻田分别由慕达农业发展机构(MADA)及农民组织(PPK)管辖,MADA今年内已2次获得联邦政府的提升基设拨款,但该组织的申请却未有下文。

他促请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以及农业及粮食安全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布关注此事。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