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马)市厅将研究住宅区防洪蓄水池改地下自然蓄水方式增休闲地](https://www.sinchew.com.my/wp-content/uploads/2021/10/efbc88e5a4a7e58c97e9a9acefbc89e5b882e58e85e5b086e7a094e7a9b6e4bd8fe5ae85e58cbae998b2e6b4aae89384e6b0b4e6b1a0e694b9e59cb0e4b88be887aa-scaled.jpg)
(大山腳25日訊)威省市政廳明年將進行研究,以把住宅區防洪蓄水池改建成地下自然蓄水方式,以“自然洪災管理”的方式解決水災、水源危機及休閒地不足的問題。
威省市長拿督羅查裡說,該研究是為把現有住宅區防洪蓄水池及未來屋業發展計劃的防洪蓄水池,建成迴歸自然的地下蓄水防洪方式。
ADVERTISEMENT
“現今我們耗費太多開銷建設水泥溝渠和建造蓄水池,然而還是照樣發生水災,因我們的地勢與海平線一樣,或更低。”
“我已指示市廳工程局進一步研究,以便進行‘自然洪災管理’,返回最基本的洪水管理系統,製造更多的蓄水區域,住宅區的蓄水池將被要求建在地下。”
他說,至於是往後的新蓄水池建設或現有的蓄水池必須建成地下蓄水池,這胥視研究結果而定。
![(大北马)市厅将研究住宅区防洪蓄水池改地下自然蓄水方式增休闲地](https://www.sinchew.com.my/wp-content/uploads/2021/10/efbc88e5a4a7e58c97e9a9acefbc89e5b882e58e85e5b086e7a094e7a9b6e4bd8fe5ae85e58cbae998b2e6b4aae89384e6b0b4e6b1a0e694b9e59cb0e4b88be887aa-1-scaled.jpg)
開放式蓄水池無法負荷大量雨水
羅查裡昨日出席威省市廳出版的“低碳及智慧城市成就手冊”推展禮後受詢時說,如今建設的開放式蓄水池,下大雨時雖可蓄水,但無法負荷大量雨水,因此還是會造成水災。
“如果現有的防洪蓄水池的地下也能蓄水,就可以蓄更多的水,這就是其中一個自然控制水災的方法,它讓水不會快速的排入海里,水被蓄流入地底下或乾涸。”
他說,水災的原因不外乎是大量雨水,以及人們因發展而砍伐樹木 摧毀蓄水地帶。蓄水區域一旦被摧毀,無論建設多麼多水泥溝渠也無法負荷雨水量。
“如果我們回返自然洪災管理,就能減緩水流向河流的速度。我們必須還原自然蓄水區域,這就是市廳未來的計劃。”
“我希望未來的防洪建設不再只是硬體的水泥建設,而是回到自然,水溝還是要建,但迴歸自然,製造更多自然蓄水區域更重要。”
他說,市廳也推崇雙功能的蓄水池,一方面可蓄水,上方則可成為休閒地。
威省共有12個積水防洪蓄水池(Kolam basah)即威北3個、威中6個及威南3個;以及281個乾涸防洪蓄水池(Kolam takungan kering)即威北41個、威中173個及威南67個。
![close](/public/images/galleryclose.png)
![zoom](/public/images/galleryzoom2.png)
![image](/public/images/foursquare.png)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百格视频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