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16日訊)冠病導致我國累計死亡人數逾2萬7000人,意味著這些家庭的成員都曾經歷哀傷,這數據還不包括其他原因的離逝者。經歷哀傷者,也會因為受苦於各種禁忌和迷思,需要孤單面對而無法很好的哀傷。
檳城檀香愛心福利中心屬下的愛心線,原本就提供面談輔導和熱線輔導,特意再開闢一條名為“喪親關懷專線”的熱線,讓哀傷者被看到、善待、訴說、理解、連結,進而讓愛流動。
ADVERTISEMENT
莫淑清:喚醒哀傷流動醒覺
註冊輔導員莫淑清受訪時說,冠病造成很多人在不同的狀況下去世,讓人的哀傷以多元面貌呈現。
莫淑清說,她曾於2018年流產後公開談自己的哀傷,過後好些人找她談流產;她也曾跟多個團體舉辦講座讓哀傷流動,因而在疫情期間,好些喪親者想起此事就聯絡她,跟她談哀傷。
身為愛心線特約義工的莫淑清,意識到我們的社會和文化不允許哀傷的存在,就建議愛心線特設“喪親關懷熱線服務”,並與另一名註冊輔導員張志偉負責培訓愛心線義工,讓社會對哀傷流動有所醒覺。
連接哀傷
別怕失去功能
多年來,莫淑清推廣連接哀傷,但發現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她看到社會不讓哀傷流動,因為我們害怕人失去功能,大家會覺得一直在哀傷就無法有功能性,甚至她還發現有人因為喪親而不時在臉書貼文呈現自己的哀傷,結果失去多次的求職機會。
莫淑清說,大人很注重功能性,所以即使不連接哀傷,也還能撐住的不讓狀況出現,但小孩就會有明顯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她見過有小孩因為母親去世後沒有參與過程,哀傷和失落沒有被看到,而浮現情緒問題。
“喪親導致的哀傷和失落是一個長期性、消耗能量的情緒,不是一味拒絕面對它就能走過去。
“哀傷不會在親人去世後馬上出來,因為我們需要處理好喪者的後事,等一切安頓了,哀傷才會逐漸冒出來,也可能是幾個月後。”
拒絕情緒模式麻木自己
莫淑清說,有些人從小到大養成的拒絕情緒模式,或因為不跟哀傷連結、迴避自己的哀傷,就會在面對哀傷時以習慣性的應對模式應對,即完全逃避、麻木自己的狀態。
“逃避的人會當成沒事發生,完全抹除哀傷和失去的這位親人,回憶和生活軌跡也抹殺掉,絕口不提。但是他們會變得沒有動力、情緒波動大,就以咖啡、酒精麻醉自己、瘋狂購物等,因為這會帶來舒服的感覺,進而上癮。”
她補充,如果不是上癮失控的滑手機,這也是一種自我照顧的能力,除非此行為影響了生活,因而所有行為要看是否來到不受控的地步。
“另一種應對模式是轉到正向的態度面對,正能量能夠讓當事人得到短暫疏解和意義感,而意義感一過,就會出現伴隨哀傷的失落或憤怒,而由於沒有連接哀傷,就會重複以正向面對的方式應對,這也是一種上癮狀態。”
接納哀傷連接愛
她說,在檀香推動的跟哀傷連接活動時,她通過臉書“hashtag#連結哀傷連結愛#TogetherwithGrief”給朋友,請他們分享自己的哀傷,好些人的回應是他們不太舒服這麼做,因為認為事情都過去了,不需沉浸在哀傷裡,生活要往前走。
莫淑清推廣哀傷連接的目的,是希望哀傷可以被接納和普及化,讓大家不害怕說出哀傷,因為連接哀傷能夠找到愛的力量,讓這股力量帶著失落往前走。如果不連接哀傷,不說出來或處理它,就無法走到這轉化的階段,就會被哀傷困住。
旁人可陪伴整理情緒
莫淑清說,除了撥電熱線,讓輔導員協助整理情緒和陪伴,外人也可以扮演這角色,但不是增加對方的負擔,如把自己的焦慮加諸給對方,而是要對方快快振作。
“外人可以做的是,問對方想為逝者做些什麼、有什麼回憶、逝者的不存在給他帶來什麼影響,以及逝者的生命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影響等。
每個人哀傷時間不同
“每個人的哀傷時間不同,例如平時有連接的人,在其中一方去世後,走過哀傷的時間會比平時沒連接或關係不好的人短,這是因為後者還有後悔、內疚、自責等複雜情緒需要處理,當事人應要給自己時間和空間走過去。
“如果失眠或食不下咽,或對任何事提不起興趣持續2個星期,或者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就要求助輔導員或心理治療師。”
她說,在外國,有冠病喪親家屬支援團體,讓有相同經驗者可以互相同理和支持。但我國還沒有,因而喪親熱線可以扮演這個角色。
“當然,不一定是冠病喪親家屬,任何情況的喪親家屬都可以撥熱線。”
邀發照“#連結哀傷連結愛”
大家可關注“檳城檀香愛心福利中心”的臉書,瞭解接下來的更多推廣連接哀傷活動。
檳城檀香愛心福利中心也邀請大家一起推廣“#哀傷陪伴”的醒覺運動,拿著寫好的“#連結哀傷連結愛”,拍一張照片,連同醒覺訊息一起上傳到社交媒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