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槟城6日讯)你会分辨“有效期限”和“使用最佳期限”吗?
食品产品包装上印有“有效期限”(Guna Sebelum,Use By)和“使用最佳期限”(Baik Sebelum, Best Before),是为容易损坏的产品:食物和饮料、药物、化妆品、爆裂物、轮胎、电池等标签“期限”。
ADVERTISEMENT
槟卫生局在脸书专页上载帖文,教导民众如何分辨食品包装上的“食用期限”。
“有效期限”指食品安全食用期限
该专页根据Makmal Makanan(MaMa)的资料,提醒民众这两种标签法各有不同,因此消费者不该轻视这些标签。
“有效期限”是指该食品安全食用的期限,一般上,是用于容易坏及不需长时间储存的食品,如肉类、牛奶、蛋糕、面包、鸡蛋。
一旦逾期,这些食品需要丢弃。

“使用最佳期限”指食品品质.一旦逾期不能再出售
至于“使用最佳期限”,是指该食品在期限内的品质或属性,一旦逾期,该食品不能再出售,因为食品已经失去其品质了,包括不新鲜、其香气、质感、味道和营养已经流失。
需观察及评估食品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该食品已不安全或不能再食用,消费者可以观察及评估该食品的变化,再决定该食品是否已损坏。”
这包括观察食品是否有虫、黏糊、“出水”、和原有的颜色不同、气味和味道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因为化学物质和食品的变化所导致。
若该食品和“使用最佳期限”内的食品已不同,那就应该丢弃了。
该专页提醒消费者可善用冰箱妥当收纳食品,低温可以延缓化学物质的变化,也延缓霉菌的活动和生长,借此延长食品的食用期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槟城5日讯)二十四节令鼓并非专业鼓手和学生的专利,只要有兴趣,无论什么年龄、背景和性别都可以执起鼓棒,帅气地站上舞台敲击出振奋人心的节奏!
扎根于大山脚的二十四节令鼓鼓团“北野鼓”聚集了年介23岁至64岁,涵盖青年、中年及乐龄人士的热爱打鼓者,他们每周抽出1天在训练基地一敲一击,一步一脚印地练鼓,经过3年的磨练,逐渐走出课室,走上台公开展示鼓技。

他们是来自鼓团的成人鼓艺班学员,或许在技术方面比不上专业鼓手,但凭着对鼓艺的热爱和认真态度,让他们在表演时散发光彩,感染力绝不输给专业的。如今他们的表演实力已逐渐受到肯定,在大山脚及威省受邀到开幕礼、团拜等各类活动等商演。

陈凯政:跨越年龄团队激励人心
北野鼓行政总监兼全职教练陈凯政告诉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这跨越年龄的业余表演团队激励人心,不少观赏过的人前来询问要如何加入。
这群零基础的社会人士对打鼓的持续热爱,实现了鼓团“北野鼓”命名的寓意,让北马区热爱打鼓者的热情像烧不尽的野火般蔓延。鼓团走过十年,如今这把火从校园延烧开来,愈发旺盛,在跨越年龄和背景的业余鼓手之间生生不息。

成立于2013年的北野鼓不仅是专业的鼓团,经常在国、内外表演,也在教育和推广二十四节令鼓的道路上默默耕耘。在创办人郑洲升及一班热爱鼓艺的同好努力下,扎根大山脚,不仅在北马的中、小学指导二十四节令鼓,也将版图扩充到国外,协助多所中国著名大专院校设立鼓团。北野鼓也不时应邀到中国、欧洲指导当地民间团体。

无心插柳开设成人班
成人班最初并不在北野鼓的计划中,而是开设儿童班时的无心插柳之作。当初有人看到儿童兴趣班的招生资讯,询问是否也有成人班,于是北野鼓成人班就这么诞生了。
2022年5月开班时只有7名学员,经过3年的耕耘,如今已扩展至2班,总共有35名成员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年人参与。
“当时我们也没有想太多,既然有人想学鼓那就教吧!老实说,成人班可以持续那么久,也维持一定的人数,还真是出乎意料的事。”

成人班首批的5名学员始终保持对打鼓的热爱,学鼓至今,其中1人在成人班学鼓1年半之后,往高难度挑战,在接受考核后已成为该团的专业鼓手。
表演推陈出新千变万化
成人班的学员背景各异,大家的起步都不一样,但这对陈凯政来说,反而是可加善加利用的资源。
他说,二十四节令鼓要练好基本功,表演则要推陈出新,千变万化。如果是纯击鼓会稍显单一,所以通常会加入戏剧、舞蹈等元素编成表演曲目,才能抓住观众的目光。
“学员当中有瑜伽做得很好的,还有肚皮舞舞者和拉丁舞裁判,这些都是我们成人班独特的优势。我和学员都跃跃欲试,很好奇结合这些元素能擦出什么火花?”

学校成传播鼓艺重要据点
校园是北野鼓传播二十四节令鼓的重要据点,目前在北马3州指导约30所中学及小学的二十四节令鼓团,培养年轻一代对鼓艺的兴趣。不过,极具感染力的敲击乐就像是星星之火,无意间点燃了成人打鼓的激情。
北野鼓目前已在北马4所学校,即:吉华独中、吉华K校、爪夷崇光小学及明德正校开办校园成人班,学校的家协、董事和学生家长也加入打鼓的行列。

校园成人班原是为了公演而办,缘起于北野鼓指导的学校学生要举办一场公演。虽然这所学校的成人班后来没继续办下去,却成了其他学校参照的模式,成就了校园的成人鼓艺班。
“当时中华一校要举办学生的二十四节令鼓公演,我们建议负责筹办的家教协会也一起投入演出,于是就开始了成人团的练习,练鼓3个月后,他们跟学生一起呈献表演,获得热烈的反响。”
他说,一般上,家协只是在幕后筹办活动,不过当他们加入打鼓的行列,却有另一番体会。一些孩子也打鼓的家长更加了解打鼓并不简单,日后也对学生呈献的表演倍感珍惜。
文化需大量资源推动
推动文艺事业无法一蹴而就,有赖于有心人的长期耕耘,才能逐渐看到成果。整个大环境以及人们的普遍观念,都对它的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的人会认为上台打鼓十几分钟是很简单的事,表演团不时碰到商演的价码被嫌太高的情况。更早期甚至还存在为了传承文艺,“义务”表演是理所当然的观念,所幸这些观念已逐渐改变。
“文化不是免费的,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资源去推动,它不能只靠一些人无偿的、义务的付出,如果它得不到支持,那就无以为继了。还谈什么传承呢?”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他认为成人班学员亲自执起鼓棒练习,能够有一层特别有意思的体悟。他们将会发现,看似简单的5分钟表演,背后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
他认为当人们体验到打鼓不易,才会知道二十四节令鼓的价值。当人们从活动筹办者的身分转换为表演者的时候,自然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表演这件事。
“曾有成人鼓艺班的学员表示,看到一些单位开出的商演酬劳如此低,令学员感到五味杂陈,原来自己付出那么多心力在对方眼中就值这么一丁点而已。”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