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虛擬06號.陳志強
年齡:37歲
職業:雙溪大年新民獨中校長
科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臺師大社教系圖資組)
網名:Strong Tan
“當了校長,出門都要衣冠楚楚,偶爾穿得邋遢去買宵夜,遇到學生家長難免尷尬。這種感覺偶爾會發生在臉書,有時不小心接受了家長‘加友’(add friend),發現對方從我幾年前的文章開始一篇一篇點‘贊’(likes),搞怪照、求婚文、抱怨大便大不出來的自嘲文等,真為自己捏一把冷汗。”
“一些朋友特別喜歡我的便便文,也有一些朋友很嫌棄我寫便便這事。因為大便的時候,心情比較放鬆,所以常有各種古怪的想法,這些年寫下的便便文,可以做成一個系列。”
“我並不介意大家來我的臉書逛逛或加為朋友,因為未來的教育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比起板起臉來,正正經經的樣子,幽默感,有創意,常常不按牌理出牌的校長,更能帶領孩子去面對未知的將來。”
本期主角陳志強,是吉打州雙溪大年新民獨立中學校長,也是一名閱讀推廣者、讀嚼獸書店創辦人,曾任中文、歷史及閱讀教師及圖書館主任。雖然他沒有特別花心思經營社交媒體,也沒有公眾賬號,但由於生活多彩多姿,富幽默感,而且交友廣闊,他的臉書很熱鬧和精彩,別有一番風景。

陳志強網齡超過20年
他說,小時候家裡的網路安裝得比較晚,錯過了ICQ的時代。剛開始用網路時,大部分都是在看電子郵件,大家會把覺得有趣的內容互相轉發。後來到臺灣念大學,大家都用電子佈告欄(BBS)分享事情、討論或聊天,繫上和班級事務也透過它來處理,才開始有了自己的網路身份,以及養成使用網路的習慣。
“之後經歷了MSN、部落格、friendster時代,才到臉書、微信、Youtube和Instagram的現當代。我的網齡竟也超過20年,見證了電腦與網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
“記得中學時候,朋友家買了電腦,大家還‘組團’坐巴士去看‘滑鼠’長什麼樣子?玩個電腦遊戲,要安裝七八張3.5寸的磁碟片,一片容量1.44MB,跟現在動不動就1TB的隨身硬碟相比,真的是螞蟻和大象的差別。朋友第一次用又慢又貴的撥接上網時,還打電話到家裡炫耀。現在人手一部筆電和手機,隨時隨地上網,時代的進步太快了!”

“潛水”點“讚”關心朋友
他不是一個愛打電話或約吃飯的人,但對朋友還是很關心的,對他來說,“潛水”看看朋友近況,或者悄悄點個“贊”,是刷臉書最大的樂趣。
“我偶爾會特意去讀一讀大家對一些社會議題的留言,看看不同的觀點,有時讀到荒誕的、嗜血的言論,也會帶給我很多有關社會和教育的思考。”
他說自己會在臉書分享學校有趣的事情,但不會當作學校的活動報道頻道。一是怕過多的活動圖文洗版,打擾到朋友,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是傳統的校長,性格豪放不羈,在臉書上常常口無遮攔,如果把臉書當作宣傳平臺,對象從朋友變成教育界人士、家長或學生,擔心自己會因此變得太拘謹。
“其實我一直都在做自己,我覺得網路並不虛擬,只是比起我們生活的世界,它時間跨度比較長,空間跨度比較遠。比如在社交媒體上,你會遇到不同時空的自己和別人,例如在臉書上讀到幾年前寫的文章時,會突然回到某段時光或地方。”

網絡縮小人與人的距離
他說,有了社媒後,生活最大的改變是,就算十幾年見的朋友,大家都還知道彼此最近在做什麼,去哪裡玩,甚至昨天的晚餐吃了什麼,而這種體驗,前所未有。
“網路大大縮小了人與人的物理距離,但心靈的距離還是需要靠平常的經營來維持,寫賀年卡片、生日卡片、明信片或書信的日子,已成過去式,但偶爾為朋友的貼文點贊,留言關心或調侃,這種‘關懷方式’還是很溫暖的。”

體驗當“小作家”感覺
他說,有一年去旅行遇到“山賊”(很惡劣的導遊),全車人一起奮起抵抗,過程相當熱血憤概,回到家後,他把這段經歷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但因為太長,分了好幾天來寫,每天晚上寫完後,朋友就在下面留言追問接下來的劇情,讓他感覺十分有趣,也體驗了當“小作家”的感覺。
還有一個很好玩的現象,就像卜學亮和曾寶儀唱的《子曰》唱的:“搞不懂就問人,搞得懂就答人,沒有人懂還可以問神”,從前長輩遇到疑難雜症會去拜拜、問神明,其實我們也是,只是我們問的是“谷歌大神”和“臉書大神”。

網路和學生學習互動
第一年教書,他就使用在大學時學會的網頁製作技能,撰寫和架設一個簡單的網頁,在裡邊放了自我介紹、課程大綱、練習等,也嵌入留言板,讓學生在放學後,仍然可以和老師有些簡單的互動。
“其實我很歡迎社交媒體和教育擦出的火花,我自己就在不同的‘時代’,嘗試用當下最流行的方式,在網路上和學生做和學習有關的互動。”
他說,在部落格開始普及時,很多老師和學生都開始寫起了網誌,當時不像現在的社交媒體,朋友的新貼文會主動浮現眼前,而是要主動“拜訪”,就像去朋友家坐坐那樣。
“我和朋友間幾乎每個晚上都會‘互相拜訪’,然後隔天回到學校聚在一起討論,是一段相當美好的回憶。”
鼓勵學生把手機當學習工具
他說,網路、手機、社交媒體等,都為社會帶來了一些問題,但也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幾年前,他開始使用臉書的群組功能,和同學們做課堂延伸閱讀和討論,也利用google form等工具來做一些課後隨堂測驗和複習等。最近則在試用一些不同的學習型app,嘗試把各種好用、好玩的app融入教學,鼓勵學生把手機當作學習工具。
“所謂亂世出英雄,對我來說,現在這個時代,是學習正在發生劇烈變革的時代,出現很多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機會,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和資訊素養,顯得至關重要。”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