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许多昔日同窗,包括曾教导的学生,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发展,除了货币汇率非常吸引,生活有大目标,也希望借此多赚些钱帮补家计。
有些学生的学历并没有很好,因此在国外并非从事专业领域,而是在饮食业苦干,一天工作至少12至14个小时,偶尔还得被人形容为“马劳”。
ADVERTISEMENT
但,虽然辛苦,至少还能看到一些曙光,而留在大马生活打拼的我,不时问自己:“我可以吗?”
曾有一次机会,国外一家企业有意聘请我,献议月薪至少1万令吉,而这价码也确实让我心动,但由于必须到国外就业,我不想离开家人,加上那时期母亲中风在疗养院治疗,最终唯有婉拒。
换位思考,如今在服务行业的基薪也不低,虽说埋头苦干做了将近10年的薪金无法跟当初外国企业所献议的月薪相比,但看得长远些,或许年纪大了,就会被淘汰。
当然,若有机会在国外高企发展,前景肯定比在本地更为不一样。至于该如何做选择,可从其发挥的平台、工作时间是否弹性、拓展视野的机会等作为考量。
身在何处就业都是个人选择,我们旁观者无须多做评断,身为游子,也许他们也是思考良久后才鼓起勇气到国外谋生,甚至还得饱受思乡之苦。
有些人选择先苦后甜,有些人则倾向按部就班,就看自己作何选择。
话说回来,选择在本地发展就真的机会比较少吗?
年轻一代会在怎样的情况下离开家乡到国外发展?是追求金钱与满足感?在网络看到一则资讯,指有48%年轻人要求职业专长培训,28%年轻人要求一年内得到晋升机会,而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才选择到新加坡物色就业机会的原因。
以前的人到国外“跳飞机”,主要是希望可快速致富,月薪随时介于8500到1万令吉不等,反观留在本地或许只有千余令吉的薪资,所以,可想像到外国“淘金”是如何吸引人们跃跃一试。
已到外国谋生的国人,一旦稳定或许就会在当地落地生根,无意回乡就业。回国者或许可从事一些小生意,但成功的为其不多。
34岁的我,要出去闯的冲动确实已消减许多了,毕竟生活上所需要顾虑的因素已越来越多,加上自身学历也没有很高。
若是10年前,或许我会有这般勇气到国外工作,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那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