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理科大学端姑法霞博物馆与画廊

(槟城23日讯)在你家客厅的显眼位置,是否也展示了毕业照、奖杯和奖牌呢? 这些曾经闪闪发光的奖品在多年以后,也许尘封在老家里,也许跟着主人一起迁到新居,也可能早已被遗忘或丢弃。 这平凡无奇的生活景致,在艺术摄影师潘进国(58岁)的景框里却成了满载的家族荣誉,带来家庭伦理与社会意义的反思。这些沉默的物件,展示的不只是对孩子的认可,更体现了父母自身的满足与自豪。 潘进国的个人摄影展《金玉满堂》从私我的经验出发,却超越个人的记忆,开展出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向父母那一辈人致敬,感谢他们处于资源有限的年代,为了教育孩子而展现的勇气、牺牲与坚韧。 “我妈曾经指着挂满毕业照的墙,对我爸说:家里没钱不用紧,我们有7个大学生!” 潘进国在适耕庄老家客厅墙上挂满7个兄弟姐妹的大学毕业照,神台上摆放着父母祭拜的神位和几个大奖杯,旁边玻璃柜里整齐陈列着奖杯与奖牌。这是普遍的华人新村木屋客厅的摆设,也许你不曾意识到,这些被展示的物件寄托了父母的心思。 他接受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时分享,展览的命名最初先有英文“Family Pride”(家族荣誉),后来才以照片中神台印着的“金玉满堂”命名。 为缅怀母亲展开新历程 这系列作品缘起于在老家拍摄的照片,也就是印有“金玉满堂”字眼的老家神台。2015年,潘进国把母亲从老家接到自己家中养病,为了让她更有“在家”的感觉,他选了2张照片放大挂在家中,给她一点精神慰藉。 “母亲经常看着照片感叹‘真媠’(真美),母亲从没受过教育,却坚持让孩子念完大学,还叮嘱在她过世后,要把一套小学校服放进棺木中。” 此展以缅怀母亲起了头,后来他发现许多朋友的家庭也有着相似的摆设。自此,他展开了新的摄影历程,用镜头记录大马第二代华人家庭为孩子教育付出的集体记忆。 “《金玉满堂》不仅是纪念一个或几个家庭,而是纪念一个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关于我们的父母在二战后艰苦岁月中如何养育我们,孩子的成就是父母一生的骄傲。” 他认为,在访问被拍摄者的过程中,已经是对他们的付出予以肯定:原来多年的默默付出,有人看得到! 本次展出14件作品,从华人新村出发,延伸到现代家屋,范围从中马适耕庄新村及花园住宅(Taman)、淡江的修车厂、沙白安南圣淘沙花园、马六甲丁赖新村,延伸到北马的吉打日得拉、槟城立信花园。 起点是自我疗愈过程 寻常的家庭影像里寄托了拍摄者的私人情感。对潘进国来说,摄影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母亲离世的头一年,他触景伤情,根本无法处理这些作品,要过了好几年,这些哀伤才透过作品逐渐被稀释开来。 对他来说,这些图像记录着华人透过教育成功改变处境的事迹,既励志又值得骄傲。不过,换了一双观看的眼,即便是同一个框中的图像,显现的意义自然大不相同。 一个来自中东区域的观展者告诉潘进国,这种图像建构的想象对前者来说过于乐观。在那个国度的人们,即便是奋斗了多个世代,牺牲无数,仍无法改变个人的处境,特别是女人。 友族的家庭叙事跟华人很不一样,但是却有观展者告诉他:“在你的家庭故事里,也看到了我的故事。” 每个人基于自身的背景和养成,所见所思不免存在盲点,而展览为不同背景的人开放,成为不同观点与思维流动的平台。 《金玉满堂》摄影展应邀在马来西亚理大端姑法霞博物馆与画廊(MGTF)展出至6月28日。本展也公开征集照片,邀请不同背景的人士分享家庭荣誉和故事,6月15日截止。被采用的作品将挂在展览现场展示,有兴趣投稿可扫描展览厅内的二维码,透过网上提交照片(附上文字说明或故事)。 他本次是阔别33年,再度重返校园,不过身分却是从大学生变成了艺术摄影师。他毕业于理大商管系,大学期间却经常到艺术系旁听,开启了他对艺术摄影的探索之旅。 【潘进国《金玉满堂》展览资讯】 日期:4月14日至6月28日 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9时至下午5时);周六及周日可预约(电话:04-653 2483) 地点:马来西亚槟城理科大学端姑法霞博物馆与画廊(理大MGTF) 入场:免费
5天前390点阅